在当今商业环境中,如果要评选出镜率最高的词——“匠心”这两个字一定能排在第一梯队,但是今天,我们就来给“匠心”泼泼冷水,降降温。
现在流行的关于“匠心”最多的段子大多来自日本,什么百年老店、五代传承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。
其实如果我们理解日本的文化以后,再来看这些现象可能会有另外一种感触。
日本民族有一种“泛灵论”的世界观。认为万事万物都有灵魂、生命,我们应该学习它,尊重它,所以他们会追求对所有事物的终极理解(也就是道),这也是他们为什么会发展出“茶道”“花道”“剑道”等等那么多“道”的原因。明白了这一点。再回过头来看日本那些所谓“匠心”的表现,其实都是在追求自己对他们所从事的事业终极理解。
从思辨的角度来说,这是自己和事物(茶也好、寿司也好、天妇罗也好)沟通、理解甚至融合的过程,跟其他人无关(跟顾客的感受是没有关系的)。
这更像一种形而上的哲学追求,而非现实的商业理念,只是被越来越多的软文包装成了现在这种样子。
如果从现实的商业活动上讲,我们需要关注的维度要复杂很多:经济大环境、政策氛围、时机的把握、对手的策略等等太多需要我们考虑的因素,而不能仅仅只沉浸在自己与事物的沟通中。因为我们的商品最终还是要客户买单。
这里还是用我们那个网吧客户的案例来说明一下,让大家理解得更深刻一点。
我们的客户想做一个快餐服务的项目。可跟我们讨论后,一个月、两个月、三个月还没动静。我们就有点疑惑了。去问情况才知道他们还在闭门研究“出品”质量,觉得应该要有“匠心”精神,把菜品打造得更完美再推出来才行。
看了上面的文章上,我们应该可以发现这里又出现了一个理解上的错误。因为他们股东当中。并没有跟餐饮或美食经营经验有关的人,所以对所谓的“出品”质量并没有权威的评判能力,而我们追求的不是自己与产品沟通。
应该把产品(在保证合格质量的前提下)推向市场,让市场的反馈帮助我们做进一步升级。
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做的是学习IT项目中产品经理开发产品的思路:建立产品标杆(研究竞争对手的产品),快速研发、评测(抓紧时机、风口),接受市场反馈(听取消费者建议),产品升级迭代(完善产品体验)。循环中......
记住这里没有终点,只有接收和理解市场反馈,不断更新和完善产品的过程。
所以我们不要陷入“匠心的陷阱”闭门造车,而是要用开放的心态、敏锐的洞察、极速的反馈来不断优化客户的体验。
最后肯定有人会把乔布斯之于苹果,张小龙之于微信做反方观点的案例。但是,我们想说的是,世界上乔布斯、张小龙毕竟太少。
别把我们事业的成功押注到概率这么小的事件上去。